明清时期苏州的刻书与藏书(五)

       七、版画的崛起

       明末清初,继金陵版画后,苏州版画以刘君裕、郭卓然、鲍承勋、朱圭等雕版名家联袂问世的精品杰作,巍然崛起。

       朱圭,字上如,苏州人,居阊门专诸巷,为康熙间吴中名匠,镌图以纤丽工致著名。康熙间设柱笏堂,雕刻版画。康熙八年(1669)刻刘源绘《凌烟阁功臣图》,有唐开国功臣长孙无忌等二十八人像,吴伟业称其人物气象仿佛,衣装瑰异,可与以人物画冠绝古今的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媲美。康熙中选入内廷,在养心殿供事。康熙三十五年(1696),宫廷画家焦秉贞画《耕织图》四十六幅,就是由他和另一位雕刻好手梅裕凤镌刻上版。画面村落风景,田家耕作,村妇弄蚕,一一曲尽其妙。康熙五十二年(1713),朱圭又主刀雕刻王原祁、宋骏业画《万寿盛典图》,高超精湛的技艺,使他获授鸿胪寺叙班一职。

       清初苏州书坊文喜堂,今知刻有《秦楼月》及《二分明月集》《名媛题咏》等,以前者最为知名。《秦楼月》是清初吴县戏曲作家朱皬的作品,朱皬,字素臣,号笙庵,与同邑李玉、扬州李书云友善,所作以传奇《双熊梦》(一名《十五贯》)最有名,是苏州派的重要作家。《秦楼月》的版图出自苏州画家顾见龙之手。顾见龙,字云臣,一作云程,苏州太仓(一说吴江)人,寓居虎丘。康熙初以写真供奉内廷,名重京师。绘画以人物见长,朱彝尊曾看见他所画江苏巡抚汤斌像,其子孙一致说酷肖乃祖。

       康熙十六年(1677),苏州贮花斋刻吴下宛瑜子辑《吴姬图象》,卷首冠图三十二幅单面画,分别图绘吴中名姬凭栏、弹棋、抚琴、披古、春游、走马等情状,并标以状元、榜眼、探花等科举殿试录取次第的名目。其图画面景物布局简洁合理,富有诗意,人物颀身细腰,神情体态细腻逼真。无论绘画、雕刻,都具有较高的水平。

       次年,阊门钱益吾萃奇馆刊行《金陵百媚》,题明叶某撰,冯梦龙评。卷首冠图二十四幅,单面,题“百媚图象”,分别图绘金陵女子玩梅、灌兰、拈花、郊游、鸣燕、问花等情状,亦以科举殿试录取次第标目。从内容、形式和刊行时间看,应当是《吴姬图象》的姐妹篇。

       乾隆以后,小说戏曲的插画开始逐渐衰落,而民间木版年画异军突起,以其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传统风格,创造了极为辉煌的艺术成就。其时,北方天津杨柳青和南方苏州桃花坞的年画行销全国,驰名中外。

       苏州木刻年画,缘起明代,至清初在虎丘、山塘、枫桥一带已成规模,雍正、乾隆时发展最盛。咸丰间,其地大火,遂迁至城中桃花坞,以后一直习惯称为桃花坞年画。那时,苏州经营年画的商号坊铺很多,仅从现存年画的署款,就有王荣兴、文和斋、张星聚、朱荣记、文仪斋、墨香斋、老文仪澜记、沈文雅等数十家。苏州年画的题材很多反映苏州本地的人文风情,著名的有“姑苏玄妙观”“苏州万年桥”等。尤其是万年桥乾隆五年(1740)十一月竣工,第二年三月年画就已经刊行应市了。当然,更多的是那些吉庆寓意的题材,如百子全图、百凤朝阳、麒麟送子等。

       郑振铎在《中国版画史序》中评价桃花坞年画在中国版画史上的地位时说:“桃花坞者,在苏郡城之北隅,独以刊印‘年画’‘风俗画’有名于时。自雍正至清季,坞中诸肆,殆为江南各地刊画之总枢。盖自徽派版画式微后(乾隆以后徽派刻工无闻焉),吴中刻工则起而代之矣。”

       八、乾嘉时期的学者刻书

       乾隆、嘉庆近百年间,是我国古代学术文化史上的鼎盛时期,其标志是考据学的辉煌,一大批学术大家联袂崛起。其时,苏州学者云集,是考据学显赫的学术研究中心之一。乾隆四十七年(1782),南昌学者、藏书家彭元瑞在吴为学使。乾隆五十四年(1789)正月,嘉定钱大昕在苏州主讲紫阳书院,当时顾千里、钮树玉、瞿中溶、顾莼等一批吴中文士俱在紫阳书院就学。乾隆五十七年(1792)十月,段玉裁迁居苏州阊门外下津桥,多与钱大昕过从,盛称江沅与顾千里为苏州“二俊”。而嘉定王鸣盛侨居苏州阊门外庞家弄,海宁陈鳣侨居苏州城西,扬州江藩侨居吴县渌水桥。

       这批学者聚居苏州,无一不是以藏书为媒介,学术为纽带,彼此互通有无,交流切磋,形成气氛浓郁的考据学研究中心。考据学研究需要丰富的古书古本的支撑,这又极大地促进了苏州刻书活动的繁荣。这时的苏州,贩书之肆林立,藏书之家遍布,书业繁荣。其中的中坚人物为黄丕烈、顾千里。

       校刊古籍除了彰显学术以外,还能以保存古籍之功传名于世,这一点尤为藏家所看重。张之洞的《劝刻书说》对此作了精彩的阐述:“凡有力好事之人,若自揣德业学问不足过人,而欲求不朽者,莫如刊布古书一法。但刻书必须不惜重费,延聘通人,甄择秘籍,详校精雕,其书终古不废,则刻书之人终古不泯,如歙之鲍,吴之黄,南海之伍,金山之钱,可决其五百年中必不泯灭,岂不胜于自著书、自刻集者乎?”

       张之洞所说的“吴之黄”就是黄丕烈,更准确地说是他校刊《士礼居丛书》所为。黄丕烈曾收得宋本《仪礼注疏》各一本:严州经注本和景德单疏本。“仪礼”又称“士礼”,遂以“士礼居”名斋。嘉庆中,黄丕烈从家藏宋本中遴选二十种,请好手精心影写重刻,并委任顾千里专事校勘。刊行后产生了比汲古阁影宋抄本更大的影响。严州本《仪礼》亦被选入丛书,其字画精整,神韵飞扬,不亚宋刻。行家称为真迹下一等的善本,完全是名副其实的。

       顾千里,名广圻,号涧薲,以字行,室名思适斋,元和人。据李兆洛墓志铭记载,为陈黄门侍郎顾野王的三十五世孙。千里早年师从江声,得惠栋经学、小学之萃,精校雠。从兄顾之逵小读书堆藏宋元本大都经他校勘订正。当时官宦、学者如孙星衍、张敦仁、黄丕烈、胡克家、秦恩复、吴鼒等,无不推重其学,先后延主刻书。顾千里每校勘一书,都要综合考订的内容,撰为考异或校勘记,津逮后学,名声愈显。以其校勘之精严,考订之翔实,一时推为宗匠。

       常熟张家是毛氏、钱氏以后继起的藏书世家,张海鹏借月山房,张金吾爱日精庐,先后以刊刻古书善本腾声于乾嘉间。

       张海鹏,字若云,号子瑜,室名借月山房。乾隆监生。他生性喜书,无意仕进,有心古学。在日与古书为伍的生涯里,很快悟出一个道理,就是“藏书不如读书,读书不如刻书。读书只以为己,刻书可以泽人。上以寿作者之精神,下以惠后来之沾溉,其道不更广耶”。光绪初,张之洞在《书目答问》中发挥的“劝刻书说”,实际上就是张海鹏这一思想的再次申述。从此张海鹏就以刊刻古书善本为己任,先后汇刻《学津讨源》《墨海金壶》《借月山房汇钞》等丛书及大型类书《太平御览》等。《学津讨源》系增减毛晋《津逮秘书》而成,嘉庆十年(1805)照旷阁刊本。《墨海金壶》多选宋元人著作,《借月山房汇钞》则专门收录明清学者的著述,凡十六集一百三十七种。内容广泛涉及经学、杂史、史评、地理、传记、杂家、艺术、谱录、小说家、诗文评等。其收录标准,他在自序中规定为三必:“论必雅而不俚,事必信而可考,言必实而可施诸用。”嘉庆中刊行问世后,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
       张金吾,字慎旃,别字月霄,室名爱日精庐。十三岁时父亲去世,一直由叔父张海鹏教育长大,参与校勘《太平御览》等,在藏书刻书方面,深受提携和影响。特别在刻书思想上,金吾与叔父持完全一致的观点,他在影抄宋刊本《北山小集》的题跋中说:“古之人读书稽古,萃一生之心思才力以成一书,难矣!萃一生之心思才力以成一书,而历七八百年,几经兵火,旧椠如新,抑又难矣……乃谬为爱护,秘不示人,甚无谓也。”所以,张金吾决心做有为之事,利用自己八万余卷藏书,通过编辑刻印,将爱日精庐中的精华公诸于世。数十年的辛勤坚持,张金吾为后人留下了一份长长的书单:编辑《诒经堂续经解》九十一种一千四百余卷,《金文最》一百二十卷,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五百二十卷等。

黄镇伟撰
选自《苏州文化概论——吴文化在苏州的传承与发展》第十八章
苏简亚主编,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

上一页  下一页

主办:苏州市古籍保护中心
地址:苏州市人民路858号 苏州图书馆
电话:(0512)65228098
邮编:2150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