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清时期苏州的刻书与藏书(四)

       六、地方文献,美绘苏州

       苏州历史上地方文献代有编纂,地方志、山水园林小志、地方诗文选集等,丰富多彩,争奇斗艳。地方文献记述一定行政区域内的社会情况、自然风貌、风土人情、文化艺术等历史与现实状况,可以使人“晓前古事迹,验方今物土”。从唐陆广微的《吴地记》而下,北宋朱长文的《吴郡图经续记》、南宋范成大的《吴郡志》、明卢熊的《苏州府志》、王鏊等的《姑苏志》、清宁云鹏等的《苏州府志》等,早已著称于世。这里仅选择数种地方诗文选集和山水园林小志为例,欲以小见大,从中得窥苏州人文之隆盛,山水之清嘉。

       (一)地方诗文选

       宋龚昱选唐宋名家咏昆山诗,名曰《昆山杂咏》,开禧三年(1207)昆山县斋刻本。此书开苏州地方诗选之风。明代王纶复辑元明人诗歌百篇,附益其后重刊。方鹏为王书作序,指出读其书,可生二叹。其一,社会风尚变化,从书中所咏来看,唐宋元三代崇佛教,小小昆山竟有僧房百十之数,而明朝崇正辟佛,昆山僧寺零落殆尽;其二,社会经济消长,宋元时,邑人富庶,往往斥余财助修名胜,明朝则赋重役繁,邑人谋生为急,邑中名胜古迹,相继荡为荆榛瓦砾之场。从中可以观风俗之变,察兴衰之迹。稍后,俞允文又上溯晋唐,再得数百篇,统编为二十八卷,《四库全书》即收录俞编本。

       元顾瑛编《玉山名胜集》八卷。顾瑛,一名阿瑛,字仲瑛,昆山人,著有《玉山璞稿》等。他年少时就轻财结客,筑玉山草堂,图画器玩,甲于江南。天下胜流,多从游唱和。元季知名文士,列其间者十之八九,文采风流,映照一世,顾瑛将诸家题咏唱和之作汇为此集。

       《姑苏杂咏》二卷,明苏州周希孟编,万历四十六年(1618)周氏刻本。上卷为高启古今体诗一百三十六首,下卷汇编其祖周南老的续作。

       清康熙间,吴江徐崧、长洲张大纯辑刻《百城烟水》,书中备载苏州一府及所属八县(吴县、长洲、吴江、常熟、昆山、嘉定、太仓、崇明)的名胜山川,间附历代题咏,以当代人所作为主。

       《七十二峰足征集》是一部多达百卷的太湖诗文总集,清吴定璋辑,乾隆十年(1745)吴氏依绿园刻本。吴定璋,字友篁,洞庭武山人。友人称他“夙擅风华,烟霞成性”,无心经世理物,有意扬扢风雅。太湖诗文选集始自明吴思政的《洞庭清气集》与孔道行的《续集》,但所选皆南宋迄明中叶,闻风踵起者有慎在兹《太湖诗选》、陆仲飞《洞庭明诗选》、叶树廉《东山诗纪》、叶苍舒《两朝国雅》、席贡湖《湖山灵秀集》。诸家取材风雅,各出手眼,而意在传其诗。吴定璋则意在传其人,所以在收录上广采七十二峰,不拘一隅;编次上不以时代为先后,而以氏族作类叙,人各系一小传。钱谦益《列朝诗集》、朱彝尊《明诗综》所选太湖诗人不过数家,吴定璋则广征五湖七十二峰的世家大族、良吏硕儒、高人逸士,数年间扁舟蓑笠、裹粮移棹于七十二峰,自述“古里荒村,无处不到;残编剩卷,无有不搜”。全书辑刻先后历二十余年,太湖文献掌故,取征其中。

       (二)园林山水志

       太湖古称震泽,水阔三万六千顷,控吴带越;湖中七十二山峰,名著天下。其山水气象万千,白居易所谓“烟渚云帆处处通,飘然舟似入虚空”;其地物产丰富,苏舜钦所谓“笠泽鲈肥人脍玉,洞庭柑熟客分金”。历来地志郡书,无不记其名,述其事。但是太湖的专志,迟至明代中叶,才由里人蔡昇辑成。

       蔡昇,字景东,号西岩,太湖西洞庭人,他时时以名教自任,博涉书史。以乡邦文献为重,曾作《具区百咏》,又编纂《太湖志》。后来,东洞庭王鏊重修其志,易名《震泽编》,弘治十八年(1505)由林世远刊行于世。《震泽编》凡八卷,卷一志五湖、七十二山、两洞庭,卷二记石、泉和古迹,卷三为风俗、人物、土产及赋税,卷四载水利、官署、寺观等,余为诗文。其记风俗,首先指出湖中诸山虽然地属吴而俗有不同:吴城之俗文而山人近于陋,吴城之俗奢而山人近于啬。以为陋似质朴,啬即节俭。进而叙述湖中诸山,以橘柚为产,以蚕桑为务,以商贾为生,以舟楫为艺,其地土贵、民勤、俗厚。字里行间充满对故乡淳朴民风的珍重和自豪之情。

       清初,洞庭东山人翁澍又纂《具区志》,增加不少内容,可补《震泽编》的不足。

       《林屋民风》十二卷,清王维德辑。康熙五十二年(1713)王氏凤梧楼刻本。王维德,字洪绪,一字澹然,号定定子,吴县洞庭西山人,布衣。林屋是洞庭西山的别名,太湖诸山,以洞庭最大,故举以名集。此书据《震泽编》《具区志》参酌增益而成,所录以诗文赋咏之作为多。全书以表彰洞庭的古朴民风为宗旨,正如时任苏州知府的陈鹏年在序中所说:“读之,使人怀古情深。”

       《太湖备考》十六卷,金友理辑,乾隆十五年(1750)艺兰圃刻本。金友理,字玉相,洞庭东山人,邑诸生。友理生当乾隆学术昌盛之世,受经世致用思想影响,于是就以太湖为研究专题,师从地理学家吴曾,悉心编纂这部太湖志。在明清太湖专志中,《太湖备考》最晚出。金友理注意到前志详于湖中而略于湖外,重在名胜而疏于水利等特点,确定以全湖为大局,以水利为重点。于是“束装裹粮,遍历湖山之间,而湖外之溪渎溇港,虽远必至,一一究其原委险夷”,历时五年,编纂成书,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后出转精的太湖专志。

       石湖,在苏州西南,上承太湖之水,下经行春桥沟通横塘。自从南宋官至参知政事的范成大在其地构筑别墅,而孝宗又御笔赐题“石湖”两字以后,那里更是名声大显。

       明代中叶出现了记载石湖历史人文的专志《石湖志》。正统四年(1439),石湖士人莫震中进士,成为明代石湖登上进士第的第一人。莫震,字廷威,入仕后长期宦游在外,乡情浓郁,因此悉心搜集史料,纂成《石湖志》四卷。首卷为图,尺幅之间,绘出石湖风景礼俗,十分珍贵。今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,系经其子莫旦增修,由莫昊缮写。

       百年后,里人卢襄又辑《石湖志略》二卷。卢襄,字师陈,嘉靖二年(1523)进士,官兵部职方司郎中。他世居石湖芝秀堂,其室“石湖左汇,横山右抱”,优美风景,朝夕相亲。带着这样的目光和期待来检阅莫志,他就觉得繁冗,反而掩盖了石湖山川风物之美,所以重加纂辑。其上卷志略,述山川古迹;下卷文略,集历代文士题咏之作;卷首冠有《石湖山水图》,画面开阔,石湖景物一览无余,足令观者览图而生思古幽情。

       虎丘山早以吴王阖闾的赫赫名声驰誉于世,东晋时更因王珣、王珉兄弟捐别业修山寺而渐成佛教胜地。明洪武初,王氏后人王宾应虎丘山性海禅师之请编修山志。万历六年(1578)春,文肇祉复加搜集,辑成图志一卷,续集诗文五卷。清康熙十五年(1676),熟悉吴中典故的顾湄据文志重修,进行订讹、删繁、补遗,编次为《虎丘山志》十卷。卷首冠有图一卷,主要为虎丘全图和康熙二十八年(1689)圣祖南巡,再临虎丘,苏州士民为建万岁楼图等,康熙间由吴门张氏怀崇堂刊行。乾隆年间,虎丘半白禅师以旧志衍漫未确,因加重辑,共二卷,名曰《虎丘缀英志略》,经郡守邵大业鉴定付刊,由苏州刻工穆大展镌版。书中备载虎丘泉石、溪桥、寺宇、古迹、物产、祠墓,以及人物、题咏、诗余等。卷首一卷,则录康熙南巡在虎丘留下的御笔文字。目录后有山图二幅,绘寺门及剑池景物概貌。

       明末清初,苏州编刻的山寺志,还有明末程嘉燧的《常熟县破山兴福寺志》、周永年的《邓尉圣恩寺志》和康熙初李标的《穹窿山志》,各记山寺建置、名胜、名僧事迹,辑录历代诗文,多存苏州山寺的人文史迹。

       师子林在苏州城内,原址为宋代贵家别业,元至正二年(1342),门人为名僧维则禅师买地创建,园内营造有师子、含晖、吐月三石峰,卧云室(禅房)、立雪堂(法堂)、问梅阁(客舍)、指柏轩(僧堂)四建筑,及玉鉴池、冰壶井、修竹谷(旧名栖凤亭)、小飞虹、大石屋五景观,合为十二景。一时名人往游,题咏纷纷。自元末倪云林绘师子林图后,声名愈显,题咏文字愈多。明洪武七年(1374),苏州画家徐贲应如海禅师之请,据前人题咏,用写意笔法,为绘十二景图。诗咏景,图传意,称得上是极风雅之能事。明代寺僧道恂为了留存百年来日新月异的题咏,着手编集,辑得二百余篇,析为二卷,请葑门朱存理缮写,取名《师子林纪胜集》,刊行流传。全书备载师子林掌故,时人誉为“非特兰若增辉,抑且园林生色”。清代,苏州藏书家黄丕烈藏有乾隆元年(1736)东吴顾渚的抄本。咸丰间,郡人徐立方得顾渚抄本,又辑《续集》二卷,并从乾隆《南巡盛典图》中摹出《师子林图》,冠于卷首,于咸丰七年(1857)将两集合刊行世。师子林创建五百年间盛衰沧桑、人事佳话,尽在卷中。

黄镇伟撰
选自《苏州文化概论——吴文化在苏州的传承与发展》第十八章
苏简亚主编,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

上一页  下一页

主办:苏州市古籍保护中心
地址:苏州市人民路858号 苏州图书馆
电话:(0512)65228098
邮编:2150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