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籍的装帧



简册装
先秦两汉时书籍主要装帧形式。将竹筒破成竹片,火炙去青,以绳串编,便成简册。也有用长木片制作的木简。可用毛笔书写,错处用刀刮去重写。


实物图片:

郭店楚简《太一生水》.jpg


郭店楚简《太一生水》

湖北省博物馆藏


帛书

写绘于丝织品上的文字及图像,称为帛书,主要流行于东周至魏晋之间。帛书既可以有卷轴卷束,也可以折叠后放在装具中。常见的装具有竹笥(即竹篾编织而成的小盒子)和漆木盒。


实物图片:

马王堆帛书《刑德》乙.png

马王堆帛书《刑德》乙

湖南省博物馆藏


卷轴装
又称卷子、手卷。始于汉,兴于唐。由于受当时制纸工艺限制,卷轴一般由多张小幅纸张接连黏贴而成。卷末附轴,卷首右端一般另加一段纸或丝织品,称褾,卷起后可裹住保护书卷,相当于护封。又制丝囊包裹卷轴,称帙,相当于封面。


实物图片:

or.8210 s.1108 Recto 金光明最胜王经 大英图书馆.jpg

敦煌手卷《金光明最胜王经》

英国国家图书馆藏


梵夹装
印度贝叶经的装订形式,传入中国后一般以纸仿之,常见于藏文经书。所用纸幅狭长,摞齐后用两片大小相同的木板或竹片夹住,中间打孔,用绳索穿入捆绑扎牢。


实物图片:

唐末五代写本《思益梵天所问经》.jpg

唐五代写本《思益梵天所问经》

中国国家图书馆藏


经折装
因卷轴展开阅读查找不便,单幅叶子又容易散乱,于是将长卷正反反复折叠,并在前后粘贴木片或硬纸板加以保护。通常用于佛经,故称经折装,又称折子。


实物图片:

明万历三十六年神宗朱翊钧泥金写本《佛说眼明经》.jpg

明万历三十六年神宗朱翊钧泥金写本《佛说眼明经》

上海图书馆藏


鱼鳞装
又称龙鳞装。名称似无出处,乃发现故宫博物院藏唐吴彩鸾写本《刊谬补缺切韵》后依形而取。此书原为散页,宋宣和年间裱成手卷,后有所改异:以首页全幅粘裱于命纸右端,第二页接续首页尾,仅以右端纸边粘于命纸上,各页再依次以右纸边向左相错1cm粘裱,此式卷起如手卷,展卷时书页鳞次相积,故称“龙鳞装”。可视为卷轴向书册过渡的一种装帧形式。明洪武年间重装时保留了原装形式。


实物图片:

唐吴彩鸾写本《刊谬补缺切韵》.jpg

唐吴彩鸾写本《刊谬补缺切韵》

北京故宫博物院藏


旋风装
关于此种装帧形式,众说纷纭。主流观点有二:
一、认为旋风装者,即是将经折装首尾叶相连,翻阅宛转相连似旋风。
二、认为即鱼鳞装。“旋风”一词出处当为南宋张邦基《墨庄漫录》:“《裴铏传奇》载:成都古仙人吴彩鸾,善书小字,尝书《唐韵》鬻之……今世间所传《唐韵》,犹有■旋风叶,字画清劲,人家往往有之。”《唐韵》即上条所提《刊谬补缺切韵》,由此看来,鱼鳞装说似已无疑。然故宫藏本亦曾经后世重新装裱,恐未能体现唐代原貌,故鱼鳞是否等于旋风,尚待考证。
另外海外敦煌文献中亦有发现一些特殊装帧方式被疑为旋风装。


实物图片:

or.8210 s.6349 大英图书馆.jpg

敦煌文献

英国国家图书馆藏


缝缋装

把几张书叶按顺序摞在一起对折,成为一帖,然后若干贴书叶再集中在一起,用针线在书叶折叠处反复连缀,把许多书叶装订在一起的装帧方法就是缝缋装。书衣外几乎看不到线,但是翻开书本后,缝线痕迹明显。其版面排列顺序与中国传统版面顺序不同,和近代印刷技术中的排版基本相同。敦煌遗书中某些唐以后的文献使用这种装订形式。


实物图片:

1919,0101,0.209 FF.2V-3R 大英博物馆.jpg

敦煌文献

英国国家图书馆藏


蝴蝶装

此法始于唐末五代,兴于宋元。乃将书叶以版心中线为准,有字一面向内对折,摞好后将折缝处对齐,粘贴在书皮上。早期蝴蝶装书皮使用硬纸板制作,闲置时书口向下,书背朝上直立放置。翻阅时会出现空白纸背,略有不便。


实物图片:

南宋淳熙十三年秘阁写本《洪范政宪》.jpg

宋内府写本《洪范政鉴》

中国国家图书馆藏


包背装

大概发明于南宋,兴盛于元末至明中叶。乃将书页以版心中线为准,有字一面向外对折,以折线处为书口对齐,在靠近书背的余幅处打孔,穿以纸捻固定,再用一整张纸包住书的前后,在书背处粘贴。闲置时平放收藏。


实物图片:

明内府写本《永乐大典》.jpg

明嘉靖内府写本《永乐大典》

中国国家图书馆藏


线装

大致始于明中叶,为现存古籍最常见的装帧方式。其装帧方法与包背装类似,但用纸捻固定后并不用整张纸粘贴书背,而是用两张形状大小等同对折书叶的纸作为书衣,再打孔穿线,一般以四孔为常见。线装书的书背是裸露的。




主办:苏州市古籍保护中心
地址:苏州市人民路858号 苏州图书馆
电话:(0512)65228098
邮编:2150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