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脉:一座城市的千年刻书史

时间:2022年6月23日      来源:苏州日报


  我国的雕版印刷术诞生于唐代,比欧洲用雕版印制圣像和纸牌要早700多年。雕版印刷术发明后,我国古代印刷书籍通称刻书,并有书坊刻书、官府刻书和私人刻书之分。古代苏州是我国刻书业的发祥地之一,在中国雕版印刷史上,占有光辉的一页。

  相传,旧时苏州有“刻书赛积德,藏书胜藏金”之说,称“刻书者传先哲之精蕴,启后学之困蒙,亦利济之先务,积善之雅谈也”。尤其是明清两代,苏州藏书刻书家层出不穷,如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的铁琴铜剑楼,名冠江南的汲古阁、扫叶山房,皆独步一时,翘楚书林。虽历经岁月沧桑,苏州目前仍有百万册古籍善本分藏于各公立机构和私人藏家处。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,见证了苏州这座文化名城悠长深厚的文脉,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宝贵传承。

  “我觉得雕版印刷出现以后,苏州这个城市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绝对是有重大意义的,甚至可以说影响深远,如今苏州重新打量、体味、研究这千年刻书的文脉,也是打开了中国人重新认识苏州价值的一扇重要窗口。”《苏州刻书史》主编,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、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、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陈正宏表示。


  刻书成风


  造就人文兴盛之地


  唐宋以来,经济繁盛、文化渊薮的苏州,更兼雅士名家云集,渐成江南藏书、刻书之中心,为无数文人学士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,造就了这一方人文兴盛之地。作为我国刻书业的发祥地之一,苏州无论官刻、私刻、坊刻还是寺观刻书都比较发达,堪称文化之都、典籍之乡。据传唐文宗大和九年(835)前后,苏州就有刻印历书出售。到了明清时期,苏州更是成为全国的藏书、刻书中心。

  “如果按照刻书机构分类,古籍大致可分为官刻本、私刻本、坊刻本、寺观刻本几种类型。”《苏州刻书史》副主编、苏州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孙中旺告诉记者,官刻本指由官府主持刊刻的书籍,一般刊印较精、形式美观,刻书以正经正史、御制书籍、先贤文集、地方志书为主。苏州的官署,自宋代至清末,都有刻书,如杜甫诗集最早的刻本,就是由宋代的苏州郡守王琪所刻。据《吴郡志》记载,宋嘉祐间,王琪守吴郡,大修厅堂,亏空甚多,乃取家藏杜集善本刻板,共印刷上万本,每本定价千钱。人们竞相购买,王琪以此得以填补亏空。而苏州官刻现存最早的实物是瑞光塔出土的宋咸平四年(1001)所刻的《大隋求陀罗尼经》,现藏于苏州博物馆。苏州官刻比较常见的,当数江苏书局所刻各种书籍。江苏书局于清同治七年(1868)设立,前后持续30年,刻书100余种。

  私刻本,又称家刻本,多由学者和藏书家主持,以流传善本、保存亲友著作为目的。苏州私家刻书极其常见,自宋至清,有几百家之多。特别是明正德以后,私家刻书盛行复古之风,翻宋、影宋成为时尚。而苏州私家刻书数量最多的,当数常熟毛氏汲古阁。其自明末至清初,总计刻书600余种、书板10万余片,代表性刻本有《十三经》《十七史》《津逮秘书》《六十种曲》等。

  坊刻本是书商为了盈利而刻印的书籍,有时与私刻本难以区别。苏州历代书坊有数百家之多,著名的有扫叶山房(后移至上海)、书业堂、绿荫堂、宝翰楼、大观堂等。它们多分布在阊门及吴县前一带,后逐渐移至观前街、护龙街。从数量来讲,苏州书坊刻书以洞庭席氏的扫叶山房为第一。从清乾隆至民国,扫叶山房共刊印书籍数千种,享誉全国,历代书坊刻书,无有出其右者。由于书坊数量庞大,竞争激烈,清康熙十年(1671),苏州书业成立了行会组织——崇德公所进行管理,这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的。

  寺观刻本,是指寺院、道观主持刊刻的书籍,以佛经、道藏、劝善书为主。苏州的灵岩山寺、虎丘山寺、报恩寺、碛砂延圣院、邓尉山圣恩寺、常熟破山兴福寺、穹窿山上真观、玄妙观等都有刻书。其中最有名的当数甪直碛砂延圣院所刻《碛砂藏》。该藏共591函6362卷,辑录佛经1512种,中有版画3700余幅,于宋嘉定九年(1216)开始雕刻,至元至治二年(1322)左右才完工,前后历时100余年。

  此外,苏州著名刻工也层出不穷。清康熙时,苏州人朱圭因擅长版刻得授鸿胪寺叙班,为史所仅见。在发达的刻书业基础上,苏州还诞生了驰名中外的桃花坞年画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

  刻书求精


  技术艺术学术并重


  苏州所刻典籍以精善享誉四海,为中华文化和江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明代藏书家胡应麟就说:“凡刻之地有三,吴也、越也、闽也。……其精吴为最,其多闽为最,越皆次之;其直重吴为最,其直轻闽为最,越皆次之。”而从刻书史的角度看,真正使苏州脱颖而出的时代,是两宋时期。其中,北宋时期的苏州刻书,具有奠基性的重要意义。

  北宋时期的苏州,经济发展很快。史载,晚唐至北宋末年,苏州局势平稳,“自长庆讫宣和,更七代、三百年,吴人老死不见兵革,覆露生养,至四十三万家。”时人朱长文记载,苏州“境无剧盗,里无奸凶,可谓天下之乐土也。顾其民,崇栋宇,丰庖厨,嫁娶丧葬,奢厚逾度。”经济的发展,使地方政府的财力日益充盈,为刊刻图书奠定了坚实基础,北宋时期苏州可考的刻书有十余种,大多是由官方主持刊刻,内容涉及佛教典籍、方志文献及文人别集,其中不少为流传至今的祖本,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
  在北宋时期的苏州刻书中,别集的刊刻尤为突出。如唐代的杜甫、李白、韦应物均为享誉千古的文学巨匠,鲜为人知的是,他们流传至今的诗文集均以北宋时期苏州官刻本为底本,由此可见北宋苏州刻本的巨大影响。另外,在北宋末年,苏州地区还刊刻了陆龟蒙和苏轼的诗文集,颇受后世好评。

  “明代中期苏州为全国文化和艺术中心,其文化风尚和艺术品味风靡一时,影响遍及各个领域,刻书自然也不例外。”《苏州刻书史》作者之一、天一阁博物院古籍地方文献研究所主任李开升表示,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两点:一是士大夫中形成的宋本鉴藏风气为刻书提供了新的模板,宋本(主要是宋浙本)成为书籍的最高标准和刻书的模仿对象。二是对于传统的旧的书籍形态逐渐厌弃,在审美上厌倦了台阁体的文字和粗黑口的版面,文字越来越挺拔,黑口越来越细,直至变为白口。“这种审美与对宋本的追捧结合在一起,于是方整字体、版面白口、左右双边,逐渐成为书籍形态的主流,直至覆盖几乎全部苏州及其附近地区的刻本,并进一步向全国发展。”李开升说,在宋本鉴藏风气和书籍审美变化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,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的宋体字终于登上了刻书史的舞台。这种字体还流传至日本、朝鲜等地,被称为“明朝体”。


  到了清代,苏州刻本在刻书的样式与风格上仍然走在引领时代风尚的前列。特别是其字体,除了宋体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化外,又在保留了手写书体面貌的写体字上有不少创造性的运用,从而在日趋整齐单调的宋体字刻本外,又打造出一批精写精刻、秀美优雅的写刻本。“具体而言,一方面是重新回到南宋浙江刻本的‘欧字’传统,并在此基础上略作发展演变,使其更规范化,形成一种别样的方劲风格。另一方面,则是将传统的‘软字’进一步精致化,使其更趋圆熟柔美,从而成为清代写刻本中最具典型性与普遍性的一种字体风貌。这种圆润秀美的‘软字’与方劲潇洒的‘欧字’一起,共同谱写了清代苏州写刻本的优雅篇章。”《苏州刻书史》作者之一、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郑幸表示。

  据郑幸研究,清雍正年间,苏州写样者邓弘文在雍正八年(1730)王澍的《淳化秘阁法帖考正》十二卷,以及雍正十一年(1733)前后金农的《冬心先生集》四卷、《冬心斋研铭》一卷这三部书中,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种“仿宋”字体写样。这种字体横笔略细,且十分平直,几无波磔,转折、结笔之处也如斩钉截铁般棱角分明,完全没有一般手写体应有的那种圆润弧度,与通行“软字”的绵软气质更是截然不同。在人们已经习惯甚至有些厌倦了那种馆阁气息浓厚的圆熟“软字”的时候,这种字体呈现了一种非常耀眼的以复古为革新的先锋姿态。

  不过,尽管这种字体是苏州人创造的,但其产生的影响却主要是在苏州以外的地区。先是扬州,然后又传播到南京、杭州,清中叶杭州刻字铺爱日轩更多次使用这种“仿宋”字体写样,成为其店铺的一大特色。后来民国年间杭州丁氏兄弟创制“聚珍仿宋”铅活字,无论是从字形还是“仿宋”的名称来看,都受到了邓弘文以后“仿宋”刻本的影响。从这一点来说,苏州对于清代版刻字体乃至于后世通行印刷字体的影响,是非常深远的。


  刻书定本


  千年文脉流传至今


  “在雕版印刷术出现之前,除了官刻的石经,像今天书籍正式出版那样的‘定本’概念,其实是没有的。当时只能通过抄写复制,抄写者在这一过程中甚至可能加入自己的理解。而随着时间推移、社会动荡,很多书籍能流传下来已是万幸,斯文一脉微如线。”陈正宏说,雕版印刷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,但早期的雕版印刷品多为层次较低的日用类书籍,难入士大夫的法眼。五代时期虽然印刷了一些经典,但也未能广为流传。直到宋代雕版印刷大兴,才真正改变了书籍史,也改变了藏书史。

  而苏州历代先贤的读书、著书、刻书、藏书活动,使得明传奇和昆曲在苏州的兴盛成为必然,也使得大量典籍得以留存至今。据不完全统计,苏州市域范围内有30余家古籍收藏单位,涉及公共图书馆、大学图书馆、中学图书馆、博物馆、新华书店,以及宗教、方志、档案等系统,现存古籍约100万册,位居国内同级城市之首。

  苏州市文广旅局副局长徐红霞介绍,自2007年“中华古籍保护计划”实施以来,苏州市的古籍保护工作成绩斐然。在首批公布的51家“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”中,苏州市有苏州图书馆、苏州大学图书馆、常熟市图书馆3家单位入选,占全国的十七分之一。此后第二批有吴江区图书馆入选,第三批有苏州博物馆入选,累计有5家单位入选。苏州市前六批入选《国家珍贵古籍名录》的古籍达319部。

  在古籍修复、古籍数字化、古籍宣传普及、古籍整理与研究等方面,苏州的古籍收藏单位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。特别是在古籍数字化方面,截至目前,苏州图书馆已完成数字化地方文献与珍贵古籍1326部、17662卷、783309页,先后建成苏州地方文献数据库及珍贵古籍数据库,所收古籍除了保持原貌外,还可以实现全文检索、繁简转换及复制下载等功能。苏州博物馆开通了“苏博云书斋”古籍影像资源数据库,提供馆藏珍贵古籍和家谱在线阅览。去年,苏州又启动了《苏州刻书史》的编撰工作,记录苏州千年刻书史的辉煌。该书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推出。

  “苏州刻书史的影响,首先是辐射全国,然后是通过辐射全国,又辐射到周边国家,‘姑苏原本’具有世界级的影响力。如今苏州‘活化’古籍,承传的是千年书香,传递的是中华文化。”陈正宏表示,苏州独具特色的刻书文脉,将对苏州全力打响“江南文化”品牌,讲好江南文化的“苏州故事”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

(苏报记者 姜 锋 广 豪)


主办:苏州市古籍保护中心
地址:苏州市人民路858号 苏州图书馆
电话:(0512)65228098
邮编:215002